陆远剽窃的流水线,为什么能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?
因为一支洋枪的组装有十几道工序,
学徒工想要全部掌握,熟能生巧,至少需要半年以上,
但,如果只专精某一道工序,可能十天半个月就会了,
换而言之,短时间训练后,十几个熟练的学徒工,就等于十几个老师傅,甚至更快一点,
这也意味着,两百多个学徒,在半个月内,都转变成熟练工,
按照这种流水线模式,整个兵工厂两千人,
包括枪支、弹药、掷弹筒、迫击炮,还有各种衣帽鞋袜和用品,
不到半个月,产量迅速提升五倍以上,
不仅极大缓解了极东军的整编训练,还可以提升对其他地区革命派的军火输出数量,
当然,这也不光光是效率优化,在成本上也大幅降低,
比如,一支洋枪,纯进口价格不低于50个大洋,
像这种进口零件组装的半国产洋枪,
算上机器的折旧费、人工费,还不到30个大洋,
至于子弹手榴弹和枪榴弹,省的就更多了,毕竟这些都是耗材,使用数量高得多,
尽管董事会对此很满意,可陆远仍然不满足,
火力密度决定战争天平的倾向,
于是,他决定研制五连发栓动步枪和捷克式轻机枪,
再加上已有的手榴弹、掷弹筒,作为基层连排队伍“四位一体”的标准火力配置。
说实话,列强的转盘机关枪太笨重,
块头大,又非常显眼,很容易成为敌方火炮的打击目标,
图纸早就在他的脑海中,分分钟搞定,
为了便于可持续战斗,他将栓动步枪和轻机枪统一枪管弹药口径,
为此,他又不得不,开展工业标准化改造,
打个简单的比方,最基础的螺丝和螺母,
之前都是手工搓出来的,哪怕同一批产品,拆下来后,也会出现互相不匹配的尴尬状况,
标准化之后,相同设备打坏了,
拆下来的好零件,依然可以组装出好用的装备,
既避免了浪费,也提升了战争的保障,同时又等于建立良好的生产链生态,一举多得。
当极东董事会,强行推广工业标准化生产时,
不但,原有的资本家不理解,就连列强的商团也表示抗议,
伊丽莎白、巴罗夫、西门右兵卫,甚至找到陆远,要求他搁置标准化,
为啥呢?
因为列强之间,生产标准各不相同,
特别是伊豆岛国,他们虽然实行了维新变革,全面接受洋化,
可搞笑的是,他们国内也是派系林立,
比如,关西和关东,基于历史原因,就采用了不同的工业化标准,
典型案例就是电网设备,关西采用欧罗巴50赫兹,关东采用大漂亮60赫兹,
还有举世闻名的海军陆军之争,成见之深,即便用“世仇”来形容也毫不为过。
嗯,极东实施标准化,为啥洋人这么着急?